典型病例:患者,男,33 岁,以高血糖 17 年,间断性下肢浮肿 2~3 年,加重伴双侧胫前红斑 1 周收入院。
入院诊断:
1. 1 型糖尿病并糖尿病肾病(3 期);
2. 丹毒。
入院后,给予胰岛素降糖、改善微循环、利尿、青霉素抗感染等药物治疗,一周后,患者血糖控制良好,浮肿基本消退,但胫前红斑范围及颜色无明显变化,入院以来先后给患者两次复查血常规及血沉均正常,患者始终没有发烧等伴随症状,抗生素治疗无效,结合患者有多年的糖尿病史,最终排除「丹毒」,考虑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所致的「丹毒样红斑」。
糖尿病皮肤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大约 30% 的糖尿病患者合并皮肤损害。其发生机制主要与糖代谢紊乱、微循环障碍、神经病变、皮肤感染、药物过敏等因素有关。皮肤病变可以发生于糖尿病的各个时期,皮损表现也是多种多样,有些病变为糖尿病人所特有,有些则属于非特异性病变。
皮肤病变是糖尿病病情恶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可以加重血糖波动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还可作为早期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如黑棘皮病、皮肤瘙痒等)。因此,早期识别、积极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皮肤病变,对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皮肤瘙痒
在糖尿病病人中十分常见,这是高血糖刺激神经末梢的结果,外阴部因有尿糖的刺激和局部感染的影响,瘙痒更加多见。据统计,瘙痒症在糖尿病病人中发生率可达 7%~43%。
治疗:积极控制血糖,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服用抗组织胺药物等对症处理。
皮肤感染
糖尿病人由于血糖升高,皮肤组织的糖原含量也相应增高,这就给霉菌、细菌的感染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有 1/3 的糖尿病病人,并发有皮肤感染。
皮肤真菌感染
皮肤真菌感染包括手癣、脚癣、甲癣、股癣、体癣以及外阴白色念珠病等等,在糖尿病人中比较常见,发病率高居各种糖尿病皮肤病变的前列。
治疗:积极控制血糖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
皮肤细菌感染
糖尿病病人疖、痈、毛囊炎等化脓性皮肤病的发生率远高于非糖尿病者,常常成为早期发现糖尿病的线索。
治疗:积极控制血糖并给予抗真菌治疗。
糖尿病性皮疹(又称「胫前色素斑」)
为糖尿病的特征性皮损,多见于病程较长的老年患者。常在双侧胫前出现红斑、丘疹,大小、数目不等,群集或散在分布。发展缓慢,随后皮疹表面出现鳞屑,最后局部皮肤出现萎缩或色素沉着,患者无自觉症状。
治疗:无需特殊治疗。
丹毒样红斑
发生于糖尿病人小腿胫前或足背的界限清楚的鲜红斑,类似丹毒,但不伴有丹毒出现时的发热、血沉增快、白细胞增高毒。可能与下肢微血管病变导致局部微循环受累有关。
治疗:积极治疗糖尿病,改善微循环。
糖尿病性水疱病
这是糖尿病人少见但有特征性的皮肤病变,通常发生在重度糖尿病且伴随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患者。发病前常无明显诱因,突然在四肢肢端出现水疱,直径 0.5~10 厘米不等,疱壁紧张,菲薄透明,疱液清亮,类似烫伤的水疱,无疼痛等自觉症状,l~2 周后水疱自行消失,不留痕迹。
治疗:积极控制血糖,局部处理,必要时须全身治疗(如纠正低蛋白血症等)。
类脂质渐进性皮肤坏死
这是一种糖尿病比较特异的皮肤病变,女性多见。主要是由于糖尿病引起了微血管病,糖蛋白在小血管壁沉积,逐渐引起血管闭塞、组织坏死。皮损好发于小腿胫前及外踝部,偶见于大腿及足部。本病呈渐进性发展,最初表现为多发性、边界清楚的红色斑丘疹,以后逐渐融合为边界清楚的卵圆形斑块,中央凹陷呈蜡黄色,边缘呈暗红色,在黄色部位有可见毛细血管扩张。约 1/3 病例可在斑块基础上发生溃疡。
治疗:积极控制血糖,同时可服用一些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复方丹参、维生素 E。另可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霜剂。
糖尿病性黄瘤病
糖尿病性黄瘤是膝、肘、背部或臀部的皮肤上,突然出现成群从米粒到黄豆粒大小的黄色丘疹或小疙瘩。这种黄瘤表面有光泽,摸起来比周围皮肤略硬,但不疼不痒。该病多发生在年轻的男性 1 型糖尿病患者身上,患者常常同时伴有严重高胆固醇血症。
治疗:积极控制血糖。
黑棘皮病
黑棘皮病是指局部皮肤发黑、变厚,好发于颈后、腋下、腹股沟等皮肤皱褶部位。多见于未成年人,黑棘皮病通常发生于严重超重及肥胖的 2 型糖尿病人,是机体高胰岛素水平的一个信号,与肥胖所致的胰岛素抵抗有密切关系,也可以用来预测糖尿病的风险。
治疗:减肥是治疗本病的最佳方法。
文 | 王建华,山东省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