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D 2018 | 张建中教授:「中国标准」管理 AD,人工智能前景可期

2018-07-02 10:31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1.jpg

聚焦 CSD 2018,了解更多皮肤年会动态

2018 年 6 月 20~24 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四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在昆明隆重举办,本届学术盛会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办,云南省医学会、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会议主题聚焦「学术引领,既往开来」。

会议期间,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前任主委、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张建中教授接受了丁香园专访,并就此次年会的亮点特色,学术内容、及对 AI 与医疗携手的前景进行了以下分享。

ccvideo

丁香园: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年会已召开了二十三届,请问本次大会的特点、亮点是什么?

张建中教授: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会自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整整 81 年的历程,本次大会是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会举办的第二十四届。

此次会议的亮点可归纳为:「规模大、水平高、国际化」。截至到目前为止,全国有 5000 余名参会代表,可见规模之大。另一个亮点是科研与临床并重,既新增了大量基础研究栏目,又延续了既往临床研究的专场,很多实用性很强的专场值得大家期待。此外,第五届东亚皮肤科大会即中日韩皮肤学大会将同期举办,英文专场、海峡两岸专场等将进一步丰富本次盛会的内容。

丁香园:特应性皮炎作为一种常见的瘙痒性皮肤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方案和策略是什么?有哪些新的研究进展?

张建中教授:

特应性皮炎(AD)可以说是皮肤科的第一大疾病,主要因其患病率高,在中国,约有 13% 的儿童以及 4~5% 的成人患这种疾病,这是人群患病率。而在皮肤科临床,特应性皮炎大约占据了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的 1/5-1/4。

特应性皮炎是慢性复发性疾病,约有 60% 的儿童会持续至成年人。且特应性皮炎患者往往因皮损剧烈瘙痒而影响到工作效率及睡眠质量,儿童患者往往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均受到影响。 进行患者教育时,务必告知患者本病需要按照慢性病来对待,如同对待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并做好长期治疗的准备。做到正确面对、科学治疗、配合医生、坚持治疗。

特应性皮炎的病因复杂,其中之一为皮肤屏障功能不全。皮肤屏障功能不全致使外源性致敏原如外源性细菌、真菌、病毒等感染源容易侵入皮肤。此外,体内部分营养物质如水分、电解质、蛋白等容易经受损表皮丢失。因此修复皮肤屏障功能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基础和重点。特应性皮炎也是炎症性疾病,皮肤丘疹、红斑等是炎症的临床表现,因此目前多认为皮肤屏障功能不全和受损是特应性皮炎的发病基础,但最终导致发病的是一系列的免疫异常,如 T 淋巴细胞的增生和异常,B 淋巴细胞的增生、活化和异常,B 淋巴细胞产出大量 IgE、分泌大量细胞因子,这些分子、细胞因子、IgE 等共同导致了皮肤炎症的发生。此外,其他一些免疫先关细胞如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也参与了特应性皮炎的发病。

除了皮肤受累外,特应性皮炎还可以侵犯鼻腔、气管、眼睛甚至 部分内脏器官 ,所以说特应性皮炎不仅仅是一个皮肤病,而是一个系统性疾病,临床诊疗中,我们需要要把它看成系统性疾病,用全局的观念进行综合治疗。

抗炎治疗是特应性皮炎治疗的重要方面, 外用糖皮质激素是非常重要的方面,用药时需要根据患者年龄、部位、病情轻重选用不同作用机制及作用强度的激素制剂。很多患者担心使用后出现皮肤色素沉着等副作用,但只要应用得当,外用激素仍是治疗特应性皮炎最有效、最廉价的一线药物。

除了糖皮质激素之外,还可以选择非激素药物,比如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吡美莫司,这些药物既能治疗特异性皮炎,又没有激素的副作用,可以用于头面部和皱折部位,也可用于维持治疗。

瘙痒是特应性皮炎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诊治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抗组胺药物。抗组胺药物每日一片是最常用的疗法,但对于顽固性瘙痒的患者有时需要增加至两片,甚至三片,即所谓抗组胺药物的加量疗法,有研究表明加量能提高疗效。不过目前说明书中明确写着可以加量的抗组胺药只有依巴斯汀,其他抗组胺药若要加量,医生需与患者充分沟通。部分特应性皮炎患者超过 90% 的皮肤面积受累,我们称为特应性皮炎的红皮病,是最严重的类型。此时患者可能需要加用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但这类药物须在专家的指导下使用。

总之,特应性皮炎是一个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的皮肤病,也是一个全身性、系统性疾病,因此需要综合性治疗和管理。我们通过大量临床研究与总结,提出了特应性皮炎诊断的中国标准,此标准只有三条,简单实用,便于临床上应用,希望中国的皮肤科医生学习和应用特应性皮炎诊断的中国标准。

丁香园: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AI)在皮肤科的发展?医生应该如何进行个人职业规划和能力发展?

张建中教授:

最近 AI 的发展非常迅速,国内先后有多款人工智能项目应用于皮肤病,如皮肤肿瘤、炎症性皮肤病、毛发疾病等。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因为皮肤病发生在体表,我们可以看得到摸得着,可以用图像的办法随时随地记录变化,把这些图像传输到智能项目的中央处理系统进行诊疗。通过海量信息的收集,比如同种肿瘤不同类型的临床照片、不同类型的病理照片、甚至免疫组化照片的收集,计算机可以通过学习、归纳,并最终提供诊疗方案,最终辅助临床医师提高诊疗效率和正确率。

我认为 AI 在皮肤科的应用前景很广阔,特别是对于基层医院,。目前我国部分县医院没有皮肤科医生,如果安置一台皮肤科医生诊疗平台在基层医院大厅,诊疗平台能够根据患者提供的症状、皮损照片等资料给出一个基本诊断和初步治疗方案,那对患者是非常大的帮助。我持乐观的态度,支持人工智能的发展,AI 在皮肤科大有发展前景。

另外,医学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既然我们选择医生这份职业,就要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以及其他协会都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继续医学教育平台,如进修班、线上教育等各种各项的学习项目给广大皮肤科医师提供了很多机会。医学是不断发展的、进步的,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医学的发展。

小结:

临床中对疾病的管理基础在于正确认识和诊断,对于 AD 的综合管理,还需要临床医生有全局观视野。「中国标准」的提出,也使得临床对疾病的综合治疗与管理更为简单高效。

人工智能(AI)用于辅助皮肤科诊疗,无疑可提高诊疗效率和正确率。尤其对于基层医院的支持非同小可。AI 的前景与发展值得大家期待。

编辑: 张宇萱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