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慢性痒疹中止痒药物的神经调节作用

2020-02-25 10:07 来源:丁香园 作者:唐教清
字体大小
- | +

慢性痒疹(chronic prurigo)是严重的瘙痒性疾病,显著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疾病临床表现为多发性角化过度伴糜烂的丘疹、结节和/或斑块,常对称分布(见图 1)。

图1.jpg
图 1 慢性痒疹临床表现 [1]

此类患者亟需有效治疗,但目前缺乏官方的标准疗法,且治疗常常无效。来自德国的 C. Zeidler 医生等人通过对 PubMed 数据库进行系统检索,讨论了慢性瘙痒相关止痒药物的神经调节机制,并刊文于 Dermatol Ther,一起来学习。

背景介绍

本文回顾了具有神经调节作用的止痒治疗,包括常用的外用辣椒素或阿片受体调节剂,也有新兴治疗,如 IL-31 抗体和神经激肽 1 受体拮抗剂等。

实际上,介导瘙痒的组分可为组胺依赖、机械不敏感的 C 类纤维(mechano-insensitive C-fibers,CMi-fibers),亦可为非组胺依赖、机械和热敏感的 C 类纤维(CMH 纤维)或有髓鞘的 Ad 纤维(Ad-fibers)。

业已证实慢性痒疹 患者的 CMH 纤维群(而非 CMi 纤维)呈外周易感(敏化)状态,这提示疾病与非组胺途径相关。

此外,慢性痒疹皮损中可见神经元形态学改变,表现为真皮内神经元肥大,表皮周围神经稀疏。尽管存在上述形态学改变,但这些患者周围神经功能并未受损。

精要总结

角质形成细胞、免疫和炎症细胞及神经纤维之间的交互作用在慢性痒疹中起着关键作用。尤其是感觉神经释放的神经肽 P 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它们对角质形成细胞的生长、分化及血管扩张引起的神经源性炎症具有重要作用,并参与吸引炎症细胞、释放神经生长因子等神经营养因子等。

反过来,神经源性炎症又可导致传入 C 类纤维进一步释放神经肽,并长期导致神经纤维敏化和自发性活动增加,最终导致慢性瘙痒。

除外周因素外,中枢性机制(尤其是中枢性疼痛抑制机制损害的去抑制作用)也可能促使慢性痒疹的瘙痒持续存在或者强化。

最后,作者通过一张简明的表格总结了相关药物及其神经调节机制(表 1)。

表 1 相关药物及其神经调节机制概述
图2.png
注:TRPM:瞬时受体电位 M 型,TRPV:瞬时受体电位 V 型

作者在文中指出,病理生理学层面的研究表明,高敏性神经在慢性痒疹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用调节高敏反应的神经活性物质治疗此病可能很有前景。

参考文献

[1] Manuel P Pereira, Sonja Ständer. How to Define Chronic Prurigo? Exp Dermatol. 2019; 28(12): 1455-1460.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费杨虹虹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