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Gina 博士等在 J Cutan Pathol 上报道了一例日本女性患者吃生鱼寿司后出现皮肤裂头蚴病的病例,现介绍如下。
患者女性,67 岁,颈部瘙痒性皮疹 1 个月。查体发现颈部左前外侧可见一处直径 2 cm 的不规则结节,皮疹高出皮面,表面稍红(见图 1)。超声检查示皮下边界清楚的低回声带(见图 3)。数天后再次查体发现颈部前外侧近锁骨处又出现一处新的类似结节(见图 2)。
图 1. 首次就诊时的体格检查结果
图 2. 活检术前的体格检查结果
图 3. 超声检查结果
对原皮损进行切除活检。病理显示虫体及其周围的炎性浸润,邻近虫体处有类似环状肉芽肿的栅栏状肉芽肿(见图 4)。符合裂头蚴病。该患者的第 2 处结节未经治疗自行消失。
图 4. 组织病理学结果
患者否认吃过生肉如牛肉、鸡肉、猪肉、蛇或蛙肉,或喝过未经处理的水,或外出旅游和饲养宠物。但患者承认吃过生鱼片和生鱼寿司,故考虑食用生鱼寿司的病史可能为本例的病因。
病例学习:
迭宫绦虫属的成虫寄生于狗猫小肠中,虫卵随粪便排出,在水中孵化成钩毛蚴,被第一中间宿主水蚤吞食后变成原尾蚴。受感染的水蚤被第二中间宿主鱼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吞食后,钩毛蚴穿过肠壁进入皮下组织等全身各处,并发育成裂头蚴。
人类是裂头蚴的偶然宿主,可通过多种途径发生裂头蚴病,包括饮用被污染的水,用受感染动物的新鲜组织敷伤口或粘膜,食用受感染宿主如蛙、爬行动物、两栖动物或甲壳类动物的生肉。由于该寄生虫并无宿主限制性,鸡和鱼类也可被感染,并通过食用生肉的渠道再感染人类。
裂头蚴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缓慢生长的皮下结节,无波动。结节可有触痛但一般无皮肤色泽改变。结节通常小于 3 cm,可随时间而迁移。幼虫在皮肤内迁移可伴有瘙痒和刺激。通常无淋巴结肿大或其他系统症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一般不升高。有报告称结节出现 8-9 年后寄生虫仍可存活。
裂头蚴病的诊断依据通常为在受感染组织中发现裂头蚴。裂头蚴虫体为白色、扁平、带状,长度为数毫米至 50 cm,宽度为 0.1-0.4 cm。皮肤损害的病理学表现为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数量不等的嗜酸性粒细胞组成的弥漫性或结节性皮肤或皮下混合性炎症。还常出现不同的肉芽肿性炎症。超声、CT 和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均可用于辅助诊断。
首选治疗为彻底手术切除,常可根治。驱虫药如甲苯达唑、阿苯达唑或吡喹酮并非裂头蚴感染的标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