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虫总动员:蠕虫性皮肤病之「吸虫和绦虫篇」

2015-12-18 07:30 来源:丁香园 作者:同心
字体大小
- | +

近期,巴西学者 Lupi O 在 J Am Acad Dermatol 上发表了系列综述,重点阐述了蠕虫感染的皮肤表现、感染途径、诊断和治疗,现对吸虫和绦虫感染部分介绍如下:

吸虫感染是全球重要的发病和死亡原因。有些吸虫感染具有独特的皮肤体征,皮肤科医生应熟悉。吡喹酮是除片吸虫病以外所有吸虫感染的治疗选择,片吸虫病的治疗药物为三氯苯达唑。

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最常见的吸虫感染,由接触含有淡水螺释放的无尾尾蚴(见图 1)的生水或饮用受污染的水所致。

 1.JPG
图 1. 箭头示曼氏血吸虫的无尾尾蚴

本病初始皮肤表现为数分钟内起病的非特异性超敏反应,在致敏患者中可出现痒疹样和荨麻疹样红色丘疹,称为「游泳者瘙痒」,典型地见于小腿或双足。晚期皮肤表现发生于伴有慢性内脏病变的患者,特征为真皮内虫卵沉积所致的丘疹、肉芽肿或疣状损害(见图 2 和 3)。

 2.JPG
图 2. 多发性血吸虫性肉芽肿

 3.JPG
图 3. 左侧阴唇的血吸虫性肉芽肿

在尿液和粪便中查到虫卵可证实诊断。在日本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感染时,活检标本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提供诊断线索(见图 4)。实验室检查可出现血沉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轻度肝功能异常。

 4.JPG
图 4. 肝脏内的血吸虫肉芽肿

尾蚴皮炎可外用曲安奈德治疗皮肤病;晚期皮肤病变应采用吡喹酮治疗。

肺吸虫病

肺吸虫病最常由卫氏并殖吸虫(见图 5)所致,常因食用生的或加工不当的淡水甲壳类动物发病。

 5.JPG
图 5. 卫氏并殖吸虫成虫

肺吸虫病皮损罕见,常表现为缓慢游走的单个无痛性皮下结节,最常见于腹壁、腹股沟和下肢近端。在切除的标本中见到成虫或虫卵,或在出现皮下结节的同时血清学试验阳性可诊断。在脑型肺吸虫病中,CT 或 MRI 成像可见囊性环形增强的病灶伴周围水肿。

治疗药物为口服吡喹酮,脑受累的个体可同时使用抗惊厥药。

片吸虫病

片吸虫病由摄入被片吸虫或巨大片吸虫污染的水生植物或水所致,常见于饲养大群牛羊的温带地区。

荨麻疹是感染急性期最常见的皮损,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黄疸和胃肠道症状。少见情况下,片吸虫可引起皮肤异位性感染。在少数病例中报告了直径 ≤ 6 cm 的皮下结节。

片吸虫病的诊断需要在粪便中观察到虫卵,但由于仅少量虫卵进入粪便,需多次检查。也可在急性期采用 ELISA 法检测抗片吸虫抗体。

吡喹酮疗效欠佳,首选治疗为三氯苯达唑。

绦虫感染从无症状至潜在性危及生命,成虫主要累及人类胃肠道,幼虫期可导致各种人体组织发生囊肿。绦虫感染的皮肤表现包括前腹壁实性、缓慢生长,常缓慢游走的皮下肿块。棘球绦虫和囊虫病的皮肤表现罕见,但有些患者可出现皮下结节。

裂头蚴病

裂头蚴病的病原体为迭宫绦虫属,由摄入受污染的生水、生肉或幼虫直接经皮肤穿入所致。

眼损害是裂头蚴病最常见的表现,表现为眼外(眼睑)肿块。皮肤损害偶见,为实性、缓慢生长、常缓慢游走的皮下结节,位于前腹壁。增殖裂头蚴的致病性最强,可导致更为播散的感染,产生弥漫性、红色丘疹结节(图 6)。

 6.JPG
图 6. 感染增殖裂头蚴的患者,注意主要为丘疹和结节的多发性皮损,线状隆起提示皮下蠕虫的形状

诊断依据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嗜酸性和/或化脓性肉芽肿性脂膜炎。组织学上,表现为肉芽肿性脂膜炎和皮炎(见图 7)。可采用裂头蚴特异性单抗进行 ELISA 检查。蠕虫的长度多<10 cm,但也可长达 70 cm。虫体典型地为有皱褶的白色丝带状。

 7.JPG
图 7. 肺组织中增殖的裂头蚴伴钙化性肉芽肿高倍镜观

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可手术切除,由于无法在人体内繁殖,通常仅有 1 条绦虫。

囊虫病

囊虫病通过食用未煮熟的被猪肉绦虫污染的猪肉发病,最常见的人类绦虫感染。

主要引起胃肠道症状。囊虫病的囊肿可发生于任何器官,包括皮肤。囊虫病皮损的特征为多发的无症状性皮下结节,这些坚实、有弹性的圆形无痛性结节与其他常见的皮肤病相似,如脂肪瘤、纤维瘤和表皮囊肿(见图 8 和 9)。患者还可出现可触及的肌肉内囊肿。

 8.JPG
图 8. 囊虫病患者颈侧的皮下结节

 9.JPG
图 9. 囊虫病的红色触痛性皮下结节

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所有伴有皮下或肌肉内囊虫病的患者必须接受放射学检查排除神经囊虫病。

包虫病

包虫病常与接触受感染的狗和羊而发病。

包虫病是发展中国家癫痫的主要原因之一。包虫病的囊肿可单发或多发,主要在肝和肺内,仅不到 2% 的患者有皮肤受累,表现为多发性、无症状性皮下结节或囊肿。囊肿渗出液中的抗体还可导致荨麻疹、喘鸣或过敏反应。

包虫病的诊断依据超声、CT 或磁共振成像。囊肿的组织学检查发现寄生虫可证实诊断。

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在术中应谨慎操作,避免原头蚴溢出或产生超敏反应。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费杨虹虹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