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英国 Nelson TG 医生在 Clin Exp Dermatol 上报告了一例发生于非洲旅行归来者的输入性皮肤白喉病例,现介绍如下:
病例报告
患者女,65 岁,小腿无痛性溃疡 6 周,口服氟氯西林治疗 2 周溃疡未愈。患者近期曾去肯尼亚度假,多次被昆虫叮咬,其中两处在 7 天后开始溃疡。患者无系统症状,与其同行的丈夫未出现类似皮损。
查体见左小腿后方一处境界清楚的浅表溃疡,边缘发红、脱屑,无潜行性(见图 1),右足第二趾一处较小溃疡,结痂明显,有愈合倾向(见图 2)。两处溃疡均无恶臭或分泌物,未伴蜂窝织炎。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旅行前往地区初步诊断为「皮肤利什曼病」。
图 1. 左小腿后方溃疡
图 2. 右足第二趾溃疡
实施了深切活检进行组织学、显微镜检和培养。组织病理学显示非特异性炎症,未见肉芽肿、真菌或微生物。富集培养分离出了革兰氏阳性杆菌,符合「类白喉菌」的特征,这类细菌多为皮肤共生菌。
但考虑到该患者有出国旅行史,对分离株实施了进一步鉴定,确定为白喉棒状杆菌,给予患者克拉霉素治疗 2 周,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了追踪和干预。
病例学习
白喉棒状杆菌是棒状杆菌家族成员之一,在全球大片地区仍有流行,白喉杆菌产毒株可导致瘫痪、心力衰竭和死亡。
由于婴儿期疫苗接种的开展,白喉已经成为一种罕见疾病,临床医生对白喉的印象更多地为高热、咽部灰色假膜、淋巴结肿大和呼吸肌麻痹等上呼吸道感染表现。皮肤白喉罕见,但作为感染的贮存宿主可导致密切接触者发生皮肤和咽部白喉。
单纯依据临床表现诊断皮肤白喉很困难,然而,由于棒状杆菌类是常见的皮肤共生菌,白喉又较罕见,实验室在皮肤拭子或组织培养中分离出棒状杆菌时常误认为是皮肤共生菌,从而使临床医生对溃疡的病因产生误判。
综上所述,为了避免疾病传播和自身播散引起咽部病变,早期识别和治疗皮肤白喉很重要,对于旅行归来发生无法愈合溃疡的患者,应排除皮肤白喉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