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纤维瘤又称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好发于下肢,临床上以侧向推挤时出现「浅凹征」为特征。组织病理学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皮肤镜也被证实为鉴别皮肤纤维瘤与其他色素性皮损的有效工具。
近期,土耳其学者Şenel E 对皮肤纤维瘤的组织病理学、皮肤镜和数码显微镜特征进行了分析,该研究发表在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上,现介绍如下:
该研究共入选了 190 例患者(200 处皮肤纤维瘤皮损),平均年龄 42 岁,女性多见(66.3%)。
多数患者的皮损(95.3%)为孤立性,8 例患者有 2 处损害、1 例患者有 3 处损害。好发部位为小腿(41%),其次为手臂(24%)、背部(11%)和胸部(7.5%)。多数皮损(82.5%)无症状,最常见的症状为瘙痒(12.5%)和疼痛(5.5%)。
研究发现了 9 种不同的组织病理学类型,最常见的为胶原纤维型(49%)、硬化型(19%)、组织细胞型(13%)和细胞型(8%)(见图 1~8)。境界带是最常见的组织学改变(89%),表皮角化过度常见。
图 1. 胶原纤维型皮肤纤维瘤,可见正角化过度、不规则棘层肥厚、基底层色素沉着,以波浪状排列的胶原和成纤维细胞为主(HE 染色,100×)
图 2. 组织细胞型皮肤纤维瘤,示成片的组织细胞(HE 染色,100×)
图 3. 细胞型皮肤纤维瘤,示大量细胞成分和短束状生长模式(HE 染色,200×)
图 4. 动脉瘤型皮肤纤维瘤,以充满血液的血管间隙为特征(HE 染色,400×)
图 5. 硬化型皮肤纤维瘤,示透明样变的嗜酸性胶原束(HE 染色,200×)
图 6. 奇异型皮肤纤维瘤,可见核大深染,形状奇异(HE 染色,400×)
图 7. 栅栏型皮肤纤维瘤,可见 Verocay 小体(HE 染色,100×)
图 8. 瘢痕疙瘩型皮肤纤维瘤,可见广泛、粗大的方向不规则的胶原束(HE 染色,100×)
在皮肤镜检查时,最常见的特征为色素性网络,其次为白色瘢痕样斑片、褐色小点和小球、血管样结构。50.5% 的病例被分类为 2 型,表现为外周色素性网络和中央白色瘢痕样斑片(见图 9),多见于小腿。面部和手部损害多为 1 型,表现为遍布整个皮损的纤细网络(见图 10)。
图 9. 皮肤镜下 2 型皮肤纤维瘤,可见外周为色素沉着性网络,中央为瘢痕样白色斑片
图 10. 皮肤镜下 1 型皮肤纤维瘤,可见遍布整个皮损的纤细网络
该研究发现了皮肤纤维瘤的 4 型数码显微镜表现,最常见的 1 型(63%),表现为中央瘢痕样外观,外周色素沉着(见图 11);其次为 3 型(16%),表现为均匀的色素性结节(见图 12);2 型(13%),表现为均匀的褐色色沉(见图 13);和 4 型(8%),表现为色沉不均匀和外观正常的区域(见图 14)。
图 11. 数码显微镜下 1 型皮肤纤维瘤,可见外周色沉、中央瘢痕样外观
图 12. 数码显微镜下 3 型皮肤纤维瘤,可见均匀的色素沉着性结节
图 13. 数码显微镜下 2 型皮肤纤维瘤,可见均匀的褐色色沉
图 14. 数码显微镜下 4 型皮肤纤维瘤,可见均匀的色沉和正常外观区域
综上,该研究总结了皮肤纤维瘤的组织学、皮肤镜和数码显微镜表现模式,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为胶原纤维型,最常见的皮肤镜表现为色素性网络,最常见的数码显微镜表现为中央瘢痕样外观和外周色素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