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中毒性红斑(toxic erythema of chemotherapy,TEC)表现为化疗后急性起病的皮肤红斑、脱屑、结痂和糜烂,发生于间擦部位皮肤时也称为恶性间擦疹(malignant intertrigo),该术语与感觉丧失性红斑、肢端红斑、手足综合征和掌跖中毒性红斑存在重叠。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TEC 的发病机制与化疗药物在小汗腺内蓄积有关,导致汗腺导管密度大的间擦部位出现局部中毒作用。
常见的致病药物有阿糖胞苷、聚乙二醇多柔比星脂质体,其次为 5-氟尿嘧啶、卡培他滨、紫衫烷类、甲氨蝶呤,少见的包括博来霉素、白消安、卡莫司汀、顺铂、卡铂、氯法拉滨、环磷酰胺、依托泊苷、吉西他滨、美法仑、6-巯嘌呤、米托蒽醌、伊马替尼、舒尼替尼、长春瑞滨等。
2. 临床表现
TEC 通常在化疗药物给药 2 天至 3 周后发病。在接受小剂量持续静脉输注(如 5-氟尿嘧啶)或口服治疗的患者中,TEC 可能推迟到 2~10 个月后发病。
好发部位为手、足以及腋下、腹股沟等间擦部位,少见情况下可发生于肘、膝和耳部(见图 1~4),皮损表现为红色斑片或水肿性斑块,自觉疼痛(有时剧痛)、灼热感、感觉异常、瘙痒和触痛。在有些患者中,重度红斑区域内可出现发黑、瘀点和无菌性大疱。
图 1. TEC 的好发部位(图源:Sibaud V,2014)
图 2. 一例 59 岁女性胰腺癌患者在接受吉西他宾和紫杉醇新辅助化疗后腋窝(A)和腹股沟(B)等间擦部位出现痛性糜烂(图源:Jennings 等 2020)
图 3. 化疗中毒性红斑:(A)右手背红斑、水肿和结痂性糜烂;(B)左足背和踝部大片红斑糜烂和脱屑;(C)眶周红斑、脱屑和结痂(图源:Repass 等 2012)
图 4. 恶性间擦疹:(A)阴囊和腹股沟痛性暗红斑、丘疹和结痂;(B)腹部皱褶暗红斑和溃疡(图源:Smith 等 2016)
在未经特殊治疗的情况下可出现脱屑和自发缓解,遗留脱屑和色素沉着;在接受相同或更大剂量的化疗药时可能复发。在斑块周围可出现散在的丘疹。
3. 病理特征
TEC 的组织病理改变包括角质形成细胞异型性(细胞和胞核体积增大、核多形性)、有丝分裂停止、奇异的有丝分裂象(例如星爆有丝分裂)、表皮细胞丧失极性和细胞拥挤,基底层空泡变性,真皮水肿和汗腺导管鳞状化生(见图 5)。
图 5.(A)表皮成熟障碍;(B)汗腺鳞状化生(HE 染色,400×)(图源:Smith 等 2016)
4. 防治措施
治疗措施主要为对症支持疗法,包括外用糖皮质激素、冷敷和外用麻醉剂等。使用抗胆碱能药和外涂物理屏障剂抑制出汗,中断化疗或减小剂量可能有助于预防或减轻 TEC。
综上所述,TEC 是化疗的罕见不良反应,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常导致误诊误治。Smith 等报告了 6 例 TEC 病例,最初被误诊为药物过敏、皮肤念珠菌病和蜂窝织炎。因此,识别 TEC 的表现和了解可能引起该反应的化疗药物对避免误诊和延长治疗时间很重要。
「文章内容仅用于学术探讨,供医疗专业人士阅读」
参考文献
[1] Jennings E, Huang S, Lee JB, et al. Toxic erythema of chemotherapy secondary to gemcitabine and paclitaxel. Dermatol Online J, 2020, 26(9).
[2] Bolognia JL, Cooper DL, Glusac EJ. Toxic erythema of chemotherapy: a useful clinical term. J Am Acad Dermatol, 2008, 59(3): 524-529.
[3] Repass TS, Weter DA, Camilleri MJ. Toxic erythema of chemotherapy. Am J Hematol, 2012, 87(9):923.
[4] Sibaud V. Érythème toxique à la chimiothérapie. Ann Dermatol Venereol, 2014.
[5] Smith SM, Milam PB, Fabbro SK, et al. Malignant intertrigo: A subset of toxic erythema of chemotherapy requiring recognition. JAAD Case Rep, 2016, 2(6):476-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