眶周色素沉着(Periorbital hyperpigmentation,POH)又名眶周黑变病,俗称黑眼圈,是皮肤科常见病,表现为双侧眼周圆形或半圆形褐色或黑褐色斑疹,使患者呈现一种疲惫的外观,影响生活质量。
各种内、外因素参与了 POH 的发病机制,包括遗传、过度色素沉着、炎症后色素沉着、特应性或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眶周水肿、血管过多、皮肤松弛和泪槽凹陷遮蔽。
1. 遗传
POH 具有遗传基础,许多患者的家族成员存在轻重程度不同的色素沉着,有些在儿童期发病,并随年龄而加重。精神压力可加重色素沉着,而充分的休息和良好的健康状况似乎可使色沉变淡。
2. 真皮黑素细胞增多症
真皮黑素细胞增多症的特征为真皮内出现黑素细胞,临床上呈现灰色或蓝-灰色外观,可由先天性或获得性原因所致。
太田痣(Nevus of Ota)也称为眼皮肤黑素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先天性真皮黑素细胞增多症,累及三叉神经眼支和上颌支区域,表现为斑点状灰褐色至蓝黑色斑片,累及相应皮节的皮肤、结膜、巩膜、骨膜或口鼻腔粘膜(见图 1)。
图 1 一例 23 岁女性患者左侧面部、巩膜、耳廓和颊粘膜色素沉着
获得性太田痣样斑(Nevus of Hori)是一种获得性双侧太田痣样斑,与日晒、妊娠期激素变化和特应性皮炎有关,表现为蓝-褐色至石板灰色点状色素沉着,常在 30~50 岁时发病,好发于颧骨区域,可扩展累及眼周形成黑眼圈,但不累及眼或粘膜(见图 2)。
图 2 患者颧部和下睑褐色点状色素沉着(A);采用 2,940-nm Er:YAG 联合1064-nm调Q激光治疗后 1 个月(B)
3. 炎症后色素沉着
炎症后色素沉着可继发于特应性皮炎、过敏性接触性皮炎、色素性扁平苔藓、固定性药疹和持久性色素异常性红斑,可能由于由摩擦和搔抓眼周皮肤,以及过敏反应时局部液体蓄积所致(见图 3)。
图 3 炎症后色素沉着所致的眶周色素沉着
4. 浅表性血管位置
浅表性血管和眼轮匝肌上方皮肤菲薄是 POH 的常见原因,通常累及整个下睑,呈紫色外观,眼睑内侧为著,月经期间可加重。牵拉下睑皮肤时,深色区扩展而无明显变淡,紫色加深,该方法可用作证实多血管状态的诊断试验。
5. 泪槽凹陷
泪槽是位于眼眶内下方的解剖结构。随年龄增长眶缘韧带上方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变薄,颊下垂,加之眶下脂肪突出,加重了泪槽凹陷,由于光线遮蔽效应形成了黑眼圈外观(见图 4)。
图 4 泪槽凹陷表现为黑眼圈
6. 眶周水肿
眼睑组织疏松,在全身或局部因素影响下可导致液体蓄积,久而久之引起 POH。提示眶周水肿的表现包括晨起或进食过咸食物后水肿加重。
7. 面部色素分界线扩展
色素分界线是皮肤色素沉着区与淡色区之间的截然分界。根据部位不同分为 A 至 H 线。其中 F 和 G 线位于眼眶侧面,表现为 V 形和 W 形色素沉着斑。
图 5 眶周色素沉着和色素分界线(G 线)
8. 降眼压药
青光眼患者常外用前列腺素类似物如拉坦前列素和比马前列素降低眼压,患者常在用药 3~6 个月后出现 POH。停药通常可完全消退。
9. 环境因素
紫外线暴露可加重眶周色沉。有些生活方式也可能加重黑眼圈,比如睡眠不足、压力、酗酒和吸烟,尽管尚未获得充分证实。
在治疗方面,应尽量解除色素沉着的病因和诱因。对于眶周色沉本身,可选择的治疗方法包括外用祛斑药如氢醌、曲酸、壬二酸、维 A 酸,以及物理治疗包括化学剥脱、手术矫正和激光治疗。
参考文献
[1] Shetty SR, Subhas BG, Rao KA, et al. Nevus of ota with buccal mucosal pigmentation: a rare case. Dent Res J (Isfahan), 2011, 8(1):52-55.
[2] Sarkar R, Ranjan R, Garg S, et al. Periorbital Hyperpigmentation: A Comprehensive Review. J Clin Aesthet Dermatol, 2016, 9(1):49-55.
[3] Malakar S, Lahiri K, Banerjee U, et al. Periorbital melanosis is an extension of pigmentary demarcation line-F on face. Indian J Dermatol Venereol Leprol, 2007, 73(5):32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