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慎点!10组易混淆的皮肤病,你能分辨么?

2018-05-02 16:00 来源:皮肤周末 作者:唐教清
字体大小
- | +

在此列举 10 组皮肤病,它们在命名、发病机制或者临床表现等方面可能存在相似之处,临床易误诊。看看你是否都能正确区分它们。

一、表皮样囊肿 vs 皮样囊肿

微信图片_20180428135000.jpg
▲表皮样囊肿

微信图片_20180428135004.jpg
▲表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有时也与表皮囊肿混称,是由毛囊皮脂腺单元破坏所致,好发于面颈部等躯干上部以及大阴唇和阴囊部。最常受累人群为青年和中年人。表皮样囊肿表现为光滑的圆顶形结节,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顶部常有点状结构。

微信图片_20180428135008.jpg
▲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主要是沿胚胎闭合线由分离的表皮细胞形成的囊肿,属于错构瘤。几乎均发生于 5 岁前,甚至出生时即有。损害为皮下结节,多发生于头、颈部、尤以眼眶、眉下或其附近、鼻梁及其周围和口腔底部常见。囊肿壁含有皮脂腺、汗腺结构。内含有角蛋白碎屑、脂肪性物质和毛发等。

二、线状苔藓 vs 线状扁平苔藓

微信图片_20180428135011.jpg
▲线状苔藓

线状苔藓:多见于儿童,多突然发病。初发皮损为淡红色或皮色扁平丘疹,上覆少量鳞屑,皮损增多后可形成长条带沿肢体长轴呈线状排列,常单侧发生,可以色素减退;无自觉症状或偶有痒感。有自限倾向,多数患者数月后皮损自行消退。 

微信图片_20180428135014.jpg
▲线状扁平苔藓

线状扁平苔藓:扁平苔癣的特殊类型,扁平苔癣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易复发,瘙痒,典型表现是紫红色的扁平丘疹,可有色素沉着,不会自然消退。

三、表皮痣 vs 炎性线状疣状表皮痣

微信图片_20180428135017.jpg
▲疣状痣

微信图片_20180428135021.jpg
▲单侧痣

微信图片_20180428135024.jpg
▲豪猪状鱼鳞病

表皮痣是因表皮细胞发育过度所致异常,根据临床严重度可分为三个亚型,即疣状痣、单侧痣和豪猪状鱼鳞病(与鱼鳞病无关)。出生或儿童期出现,临床常表现为棕黄色疣状丘疹或斑块,边界不规则。

微信图片_20180428135027.jpg
▲炎性线状疣状表皮痣

炎性线状疣状表皮痣是因体细胞突变导致基因镶嵌现象,表现为多发、散在的红色丘疹,可融合成斑块(可呈轻度疣状或有鳞屑),沿着 Blaschko 线分布。


四、毛发角化病 vs 毛囊角化病

微信图片_20180428135030.jpg
▲毛发角化病

毛发角化病就是毛周角化症,前者称呼更规范,后者更常用,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由于毛囊口角化,毳毛生长受影响,表现为多发性毛囊角化性小丘疹,主要分布于上臂、股外侧及臀部等处。

微信图片_20180428135033.jpg
▲毛囊角化病

毛囊角化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引起的角化异常,实际上不是毛囊性疾病。典型好发部位为头面部和胸背部,典型表现为油腻性深色痂屑覆盖于丘疹顶端,可融合成斑块,甚至呈增殖性损害,并有异味。

五、冻疮样狼疮 vs 冻疮样红斑狼疮

微信图片_20180428135036.jpg
▲冻疮样狼疮

冻疮样狼疮是指的一类皮肤受累的结节病。好发于鼻部、颊部或耳部,表现为质硬的紫色结节或斑块,病程慢性,预后不佳。

微信图片_20180428135039.jpg
▲冻疮样红斑狼疮

冻疮样红斑狼疮是皮肤红斑狼疮的少见类型,多发于中年女性,好发于肢端(包括耳缘),表现为红色至紫罗蓝色斑。

六、指节垫 vs 厚皮指症

微信图片_20180428135042.jpg
▲指节垫

指节垫是关节伸侧皮肤纤维性增厚。临床表现为手足指(趾)间关节的伸侧出现扁平或隆起的局限性角化损坏,表面光滑或粗糙不平,无自觉症状,发展缓慢。

微信图片_20180428135046.jpg
▲厚皮指症

厚皮指症是一种良性纤维瘤病,亦有人称近侧指间关节胶原沉积症。典型表现为近侧指间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常为双侧对称发展。远侧指间关节等关节通常不受影响。

七、结节性黄瘤 vs 播散性黄瘤

微信图片_20180428135049.jpg
▲结节性黄色瘤

结节性黄色瘤为扁平的黄色斑块或圆形的黄色丘疹、结节或肿块,对称分布于肘、膝及手背等关节处,是黄瘤病的一种。黄色瘤,又称黄瘤病,是以皮肤损害为突出表现的脂质沉积性疾病。

微信图片_20180428135052.jpg
▲播散性黄瘤

播散性黄瘤,又名播散性黄色铁质沉着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种少见的、血脂正常的非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以皮肤黄瘤、黏膜黄瘤和尿崩症为典型特征。

八、小棘苔藓 vs 小棘状毛壅症

微信图片_20180428135057.jpg
▲小棘苔藓

小棘苔藓病因不明。皮损主要见于颈和臂部外侧,针头大的毛囊性丘疹,密集成片,丘疹顶端可有丝状角质小棘,可自行消退。

微信图片_20180428135059.jpg
▲小棘状毛壅症

小棘状毛壅症是因大量毳毛阻塞于毛囊皮脂腺单元所致。临床表现为毛囊棘状小刺,最常累及鼻部,也可累及背部、面部等处。

九、粟丘疹 vs 粟粒疹

微信图片_20180428135102.jpg
▲粟丘疹

粟丘疹是起源于表皮或附属器上皮的良性肿物或潴留性囊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性别。多见于面部,成年人也可发生于生殖器。损害呈乳白色或黄色,针头至米粒大的坚实丘疹,顶尖圆,上覆以极薄表皮。

微信图片_20180428135106.jpg
▲粟粒疹

粟粒疹是由于出汗过多而无法排泄,使汗腺开口处的皮肤发生了急性炎症,俗称就是痱子。

十、钙化上皮瘤 vs 毛发上皮瘤

微信图片_20180428135109.jpg
▲钙化上皮瘤

钙化上皮瘤,又名毛母质瘤,是由表皮毛皮质分化的细胞肿瘤。多见于头皮和面颈部,常见皮损表现为坚实的、深在结节,偶呈囊性。

微信图片_20180428135111.jpg
▲毛发上皮瘤

毛发上皮瘤是起源于毛发的良性肿瘤,分单发性和多发性两种,前者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肿瘤好发于面部,以鼻唇沟为主,损害为多数肤色或黄色丘疹,较大的损害表面可有毛细血管扩张,表面光滑,球形或圆锥形,质硬。

编辑|小闪、刘跃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丁香智汇」,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167789682126090436.jpg

编辑: 文千月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