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泥(slime)」(图 1)是一种非牛顿流体(不满足牛顿黏性实验定律的流体)弹性面团状物质的俗称。黏泥可在家制作,原料简单,例如使用白色工艺胶和某些活性物质(通常是硼砂)结合,通过在胶水聚合物之间形成交联,赋予黏泥独特的特性。
图 1 黏泥外观
因黏泥物理特性违反直觉,显得诱人而有趣,故最近黏泥风靡美国。自制黏泥在众多青春期前儿童和青少年中广泛流行,甚至导致了美国各地商店白色工艺胶出现短缺。
值得一提的是,自制黏泥配方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导致刺激性或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在此报告 2 名均患有黏泥相关慢性手部皮炎的儿童病例,病例报告由来自美国的 Kondratuk 医生等人,刊文于 Pediatr Dermatol。
病例介绍
第 1 则病例为 12 岁的特应性皮炎女孩。患者因患慢性手部皮炎曾外用制霉菌素-曲安奈德、口服阿莫西林、头孢氨苄和特比萘芬,治疗后均无改善。7 月后皮炎加重,水疱明显,遂再次就诊皮肤科。
查体示右手背皮色丘疹和水疱,伴糜烂和渗液,手腕处皮肤完全正常。患者接受头孢氨苄、莫匹罗星和曲安奈德软膏治疗。2 周后随访时皮炎基本缓解。
补充病史显示此患者曾自制了非硼砂黏泥,且患者手部皮炎的模式及时间与黏泥接触情况相匹配。
第 2 则病例为 13 岁女孩,患手部皮炎数月。查体示双手掌苔藓样变、糜烂和出血性结痂,且右手(惯用手)更为严重(图 2)。患者诉皮疹的发生、分布和形式与其玩黏泥的习惯一致。
图 2 a. 黏泥致双侧手掌皮炎。b. 手掌苔藓样变,伴明显的线性改变、灶性糜烂和出血性结痂
病例学习
许多风靡一时的娱乐活动均有健康风险,「火挑战」和「盐冰挑战」就是典型案例,它们通过社交媒体迅速传播,容易导致热烧伤和局部冻疮样损伤。
在上述 2 例黏泥皮炎患者中,惯用手的皮疹更为严重,这符合他们制作和玩耍黏泥的习惯。自制黏泥可能含有引起刺激性接触性皮炎(ICD)或过敏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成分。在病程长的黏泥性皮炎中,虽然斑贴试验有助于识别 ACD 病例中的过敏原,但临床上还是很难区分 ICD 和 ACD。
黏泥因聚合物(通常为白色工艺胶中的聚乙酸乙烯)和活性化合物(如硼砂)的分子间相互作用而获得独特的物理性能。虽然报道显示硼砂仅引起 ICD,但洗衣粉等物质(作为黏泥中硼酸的来源)可能含有其他接触性过敏原。
一旦出现黏泥皮炎,应避免再次接触黏泥,或至少应避免接触其配方成分。斑贴试验可能有助于确定特定的过敏原。治疗上主要为外用糖皮质激素和润肤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