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量减少痣(nevus oligemicus)是真皮深层血管丛选择性收缩所致的局限性皮肤改变。与贫血痣相似,血量减少痣也被分类为功能性痣或功能性错构瘤,有人认为它是贫血痣的变型。
本病罕见,Davies 等在 1981 年首先报道了 1 例 46 岁男性,其胁腹有一处病程长达 14 年的大片红斑,但临床或组织学均与血管瘤不同,它比正常皮肤温度低,血流减少,故命名为「血量减少痣」,后又陆续有本病的报道。
血量减少痣的发病机制不明,诱因包括寒冷季节、长时间洗冷水澡、久坐和肥胖。可能由于体温调节血管受体异常,肾上腺素能活性改变,使交感紧张性增强,从而引起血管收缩和真皮深层血流缓慢、损害处皮温降低,浅层血管丛的继发性舒张和瘀滞又引起了红斑。受累区域和正常皮肤的血管运动功能试验均正常,不完全交感神经阻滞可使皮疹不同程度的消退,表明本病为功能性改变。
在临床上,血量减少痣好发于腹部和股部,其次为乳房和手部,其中男性好发于腹部,女性好发于四肢内侧和乳房。
皮损表现为获得性固定性红色-紫红色斑片(见图 1~2),可见发绀、苍白和毛细血管扩张区。斑片边缘不规则,境界不清,受压后苍白(见图 3),邻近皮肤无缺血征象。温度至少较正常皮肤低 2℃,这一点可采用接触式体温计证实。斑片通常无症状,也有患者报告温觉减退。
图 1. 一例 49 岁超重男性的脐周和侧腹部紫红色斑片,遇冷加重(A-B);病理示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无其他异常(C;HE 染色,200×)(图源:Batalla A 等 2013)
图 2. 一例 38 岁超重女性膝部紫红色损害(A),扩展至股侧后方(B)(图源:Batalla A 等 2013)
图 3. 一例 77 岁超重女性下肢紫红色毛细血管扩张性斑片,压之苍白(图源:Batalla A 等 2013)
本病的诊断依据为临床表现,测量皮肤表面温度是主要线索。通常无需病理检查,组织病理改变无特异性,可见真皮乳头毛细血管扩张,正常血管数量无增加或减少,毛发、汗腺和神经分布正常(见图 1C)。
主要鉴别诊断包括炎性红斑(蜂窝织炎、丹毒)、毛细血管畸形、血管瘤、红绀病、冻疮、网状青斑、固定性药疹。
血量减少痣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通常持续存在,形态和大小不发生变化,也不会出现新的损害。
「文章内容仅用于学术探讨,供医疗专业人士阅读」
参考文献
[1] Batalla A, Florez A, Posada C, et al. Nevus oligemicus: a case series.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3, 27(3): e406~409.
[2] Davies MG, Greaves MW, Coutts A, et al. Nevus oligemicus. A variant of nevus anemicus. Arch Dermatol, 1981, 117(2):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