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华教授:慢性荨麻疹指南解读

2019-05-15 16:18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2019年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期间,来自上海华山医院的徐金华教授为与会者进行了慢性荨麻疹指南的解读。我们整理了报告的部分精彩内容分享给大家。

2.jpg 

什么是荨麻疹?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约20%患者可伴有血管性水肿。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每天发作或间歇发作,持续时间>6周。 

荨麻疹的病因

1、外源性:多为一过性,如物理因素(摩擦、压力、冷、热、日光照射等)、食物(动物蛋白如鱼虾类、蛋类等)、腐败食物和食品添加剂等、药物(免疫介导的如青霉素、血清制剂、疫苗等,非免疫介导的肥大细胞释放剂如吗啡、可待因、阿司匹林等)、植入物(人工关节、吻合器等)等。

2、内源性:多为持续性、包括慢性隐匿性感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劳累、维生素、精神紧张等,以及慢性疾病如风湿热、系统红斑狼疮、甲状腺疾病等。

通常急性荨麻疹常可找到原因,而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多难以明确,且很少由变应原介导的一型变态反应所致。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

1、肥大细胞可以分泌多种介质,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是荨麻疹发病机制的中心环节。

2、凝血系统异常激活也被认为参与荨麻疹发病。

3、维生素D缺乏与荨麻疹发生相关。其可能机制为维生素D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和抗炎物质,在临床研究中发现维生素D对慢性荨麻疹具有潜在的益处。

总之,自身免疫、慢性感染、维生素D缺乏等导致肥大细胞受体的多样性,凝血机制异常、精神紧张、遗传因素等致使肥大细胞分泌介质的多样性,肥大细胞活化后导致红斑、风团、全身炎症反应等荨麻疹临床表现。 

荨麻疹临床表现及分类

1、自发性

A. 急性荨自发性麻疹

自发性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发作≤6周。

B.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自发性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发作>6周。

2、诱导性

A. 物理性

人工荨麻疹,机械切力后1-5min内局部形成条状风团。

冷接触性荨麻疹,接触冷的物体(冷风、冷水等)后,杂接触部位产生风团。

延迟压力性荨麻疹,垂直受压30min至24小时局部形成红斑样深在水肿,可持续数天。

热接触性荨麻疹,皮肤局部受热后产生风团。

日光性荨麻疹,暴露于紫外线或可见光或发生风团。

振动性血管水肿,皮肤被振动刺激后数分钟内出现局部红斑和水肿。

胆碱性荨麻疹,皮肤受产热刺激如运动、情绪激动时发生2-3mm风团,周边有红晕。

B. 非物理性

水源性荨麻疹,接触水后发生风团。

接触性荨麻疹,皮肤接触一定物质后发生瘙痒、红斑或风团。 

诊断与鉴别诊断

1、病史及体检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沉、抗核抗体与血清补体测定、粪虫卵、自体血清皮肤试验、Hp检测、维生素D测定等。

3、诊断

按分类诊断进行。

4、鉴别诊断

A. 荨麻疹性血管炎:风团持续24小时以上,有痛感,皮损后有色素沉着,病理提示血管炎性改变。

B. 与丘疹性荨麻疹、血清样病反应、败血症、遗传性血管水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严重过敏等鉴别。 

荨麻疹的治疗

1、患者教育

告知患者本病病因不明,病情反复发作,病程迁延,除少数并发呼吸道或其他系统症状,绝大多数呈良性经过。该病具有自限性,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病因治疗

详询病史,避免相应刺激或诱发因素,抗感染或控制炎症。

3、控制症状

药物选择遵循安全有效、规律使用的原则。 

A. 急性荨麻疹的治疗: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

B. 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以抗组胺药为主,一种抗组胺药无效时,可2~3种联用或交替使用;顽固性荨麻疹单用H1受体拮抗剂疗效不佳者,可联用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或加用稳定肥大细胞膜的药物如酮替芬、曲尼司特等联合应用。还可酌情选用雷公藤等口服。

C. 特殊类型荨麻疹:治疗原则基本上同急性荨麻疹。在抗组胺药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荨麻疹可联合使用不同药物。如皮肤划痕征可用酮替芬;寒冷性荨麻疹可用酮替芬、赛庚啶、多虑平等;胆碱能性荨麻疹可用酮替芬、阿托品;日光性荨麻疹可用氯喹;压力性荨麻疹可用羟嗪。

D. 特殊人群的治疗:妊娠和哺乳妇女尽量避免使用抗组胺药,儿童用药需按体重调整,老年人避免第一代抗组胺药,因其可能导致的中枢作用和抗胆碱作用,肝肾功能异常患者需酌情减量或换药。

编辑: 文千月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