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疗法是病毒性疣的常用治疗,其疗效据报告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病程、部位和损害大小,近期韩国 SMG-SNU Boramae 医学中心 Kim DY 等研究了影响跖疣冷冻疗效的因素,研究结果发表在 Ann Dermatol 上,现介绍如下:
研究概况
该研究纳入了 2016~2018 年在 SMG-SNU Boramae 医学中心接受液氮冷冻治疗的 89 例跖疣患者,平均年龄 12 岁,其中,男性 62 例,女性 27 例,平均病程 6.5 个月,平均损害数量 2 处,主要感染部位为足底(56.2%),其次为足趾(38.2%)和甲周(5.6%)。
在冷冻前去除疣体表面的角化过度性皮肤但不引起出血。采用液氮喷雾进行冷冻治疗,喷雾至疣体周围出现冰冻组织晕,该过程持续 10 秒钟。每次进行 3 次冻融循环,两次循环之间待疣体完全解冻。
清除定义为冷冻治疗后无肉眼可见的疣体,并保持皮肤颜色和纹理正常至少 4 周;缓解者定义为经 ≤ 6 次冷冻后疣体完全清除的患者。
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 109 天,共 47 例(52.8%)患者在 ≤ 6 次冷冻后达到了完全清除。
单变量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性别、病程长、损害数量大、损害体积大(≥ 1 cm)和治疗间隔长(>3 周)与清除率降低相关。对这些因素进一步行多变量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损害数量和治疗间隔与治疗反应显著相关,损害数量多、持续时间长(>3 周),则清除率降低。
研究学习
Kim DY 等的研究显示治疗间隔时间长与冷冻治疗清除率降低有关,但两者的关联仍不清楚,此前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该研究采用了多变量分析,调整了协变量,得出的结论可能更可信。
该研究还发现疣体数量与清除率降低有关,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通常受细胞免疫的控制,在细胞免疫缺陷的患者中,往往发生泛发、持续和复发性疣,而疣体数量增多可能提示存在针对病毒性疣的免疫缺陷。
Ahmed 等发现病程在半年内的患者更容易在 3 个月内实现损害清除(84% vs 39%),Berth-Jones 等报告病程和疣体大小是显著的疗效预测指标,但 Kim DY 等的研究发现性别、病程和损害大小与治疗反应无关,造成该差异的原因可能与此前的研究未对混杂因素进行调整有关。
该研究结果提示,在跖疣患者疣体数量较多时,临床医师从一开始就应考虑积极冷冻治疗,如果冷冻治疗效果不满意,应考虑缩短治疗间隔以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