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友菌和敌菌
真菌的英文「fungus」源自于拉丁文对蘑菇的称呼,因蘑菇与霉菌形态上的特征而得名。
是的,你没看错,蘑菇也是一种真菌。就像人有好人和坏人一样,自然界存在的数十万种真菌也分友菌和敌菌。前者占大多数,包括食用蘑菇,发酵用的酵母和医用的姬松茸、赤芝与冬虫夏草等。而另一类是害群之「菌」,它们挥舞着大旗侵入人体,引发感染,严重者甚至可以让人丢掉性命。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脚气」——脚不生气你生气
真菌喜欢潮湿和温暖的环境,而我们的双脚恰好就是它们生长繁殖的温床。要知道,人体的脚掌每平方厘米有 600 多个汗腺,比身体其他部位多出 2-4 倍,一天可以分泌将近 500 毫升的汗水。汗液里除含水分、盐分外,还含有乳酸及尿素。所以不难推断,青年,运动爱好者,懒癌患者都容易中招。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脚气」的学名叫「脚癣」或「足癣」,是由于真菌侵犯足趾间、足底、足跟、足侧缘皮肤引起的感染,也是最常见的浅部真菌病。导致足癣的主要罪魁祸首常见的致病菌包括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性霉菌。其中皮肤癣菌包括红色毛癣菌,其次为须癣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
它们性子活泼, 空间上喜欢从一侧脚跳到另一侧,或者从脚跳到其他部位;而从时间上看,这些菌们冬天潜伏,夏天活动,因此足癣常表现为夏重冬轻。这真是一个悲伤的事实,夏天本是寻求凉爽,肆意展示的季节,这时「脚气」却找上门,不仅让你脚痒痒,还会让脚出现脱屑、水疱、角质增厚,甚至引发感染,想展示纤纤玉足?不存在的。
临床表现——干湿都有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足癣的具体分型,包括水疱型,间擦糜烂型、鳞屑角化过度型和混合型。
1. 水疱型:
好发于趾间、足底及足侧(除了脚背,其余全占了),典型特征是深在性水疱,疱液清,疱壁厚,不易破。水疱可散在,也可融合成多房性大疱。撕去疱壁可露出蜂窝状基底及鲜红色糜烂面。数天后,水疱领圈状脱屑。瘙痒明显。
2. 间擦糜烂型:
好发于趾间,尤其以第 3~4 和第 4~5 趾间多见,表现为皮肤浸渍发白,糜烂渗液,揭开腐皮见鲜红色的糜烂面,继发感染后有恶臭味。
3. 鳞屑角化过度型:
掌跖和足跟、角质增厚,表面粗糙脱屑,易发生皲裂,一般无瘙痒。
4 混合型:
以上几种类型混合出现。
根据临床皮损特点,同时结合真菌学检查(直接镜检、真菌培养、组织病理检查等)进行诊断,需要鉴别的疾病包括掌跖脓疱病,湿疹、汗疱疹、接触性皮炎、剥脱性角质松懈症等。
治疗——及时、规范的治疗
得了「脚气」怎么办? 当然是马上到正规医院进行及时、规范的治疗。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得了「脚气」后早期往往不会重视,或用各种偏方——如用醋泡脚,用大蒜泡脚等自行治疗,这样导致的后果轻则「脚气」反复发作;重则继发细菌感染,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所以患上「脚气」后最好不要效仿尝百草的神农,而是及时到正规医院的皮肤科进行治疗。
对于脚气的治疗,坚持很重要。临床上,治疗足癣的目标是清除病原体、快速解除症状并防止复发。足癣的药物治疗以外用药物为主,但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则推荐使用口服药:足癣顽固,泛发;外用治疗依从性差、疗效欠佳,角化增厚型皮损、受累面积大;浸渍糜烂型或合并其他不利于足癣治愈的系统疾病时。俗话说,人多力量大,药物也是一样。足癣的较优治疗模式可概括为「1+1 治疗」,即 1 种外用抗菌药物加 1 种口服抗真菌药物联合治疗,它能明显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减少复发。
预防——防患于未然是上策
引起足癣的真菌不仅容易跑到身体的其他地方,还很容易传染给他人。对于那些还没有被传染的人们,需要怎么做呢?首要的是记住创造不利于真菌生长的环境,真菌不是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不?那我们就创造不利于真菌生长的环境,通过保持鞋袜干燥,不与他人公用日常生活用品,把恶势力扼杀在摇篮里。同时,我们也要洁「脚」自好,勤换,勤洗鞋袜,保持双脚干净干爽。倘若手也不幸中招,应避免直接接触传源,及时治疗已患的足、甲、体、股癣等。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参考资料:
1. 张学军. 皮肤性病学. 第 7 版 [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 维基百科,真菌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C%9F%E8%8F%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