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摩擦,「皮炎」的步伐

2020-05-07 10:18 来源:丁香园 作者:王露
字体大小
- | +

近期,印度皮肤科医生 Jodhpur 在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报道了一例临床表现与扁平苔藓相似的摩擦性皮炎,一起来看。

病例介绍

患者女,48 岁,腹部紫红色圆顶丘疹,散在分布,排列呈线状(见图 1a),病程 4 年。皮肤镜:树枝状排列的白色无结构区域,外周红斑、鳞屑(见 1b)。

1587651200622-a2d383f4835cc4c5.jpeg
图 1. 患者的皮损(a),皮肤镜(b)和组织病理改变(c)

组织病理学检查:角化过度,灶状角化不全,颗粒层增厚,未见淋巴细胞真皮上部带状浸润、基底层液化变性等扁平苔藓的典型病理表现(见图 1c)。

尽管本例组织病理提示摩擦性皮炎,但值得注意的是,既往曾报道过类似病例,临床表现相似,组织病理学为扁平苔藓。文化习俗可能影响疾病临床表现,该病患者穿束身衣,长期摩擦刺激导致丘疹呈线状排列。

与摩擦相关的皮肤病

在临床上,许多皮肤病与机械摩擦有关,以下列出其中常见的 8 种:

1. 间擦疹

好发于体胖婴儿和成人的皮肤皱襞部位,如颈部(见图 2)、腋窝、腹股沟、乳房下,表现为以红斑、糜烂为主的急性浅表性炎症,系皮肤皱襞部位由于温热、潮湿,角质层浸渍,活动时与对侧皮肤摩擦所致。治疗方面,保持局部清洁,红斑期可外用滑石粉,少许渗出时外涂 40% 氧化锌油或糊剂,渗出增多时 3% 硼酸溶液、0.1% 雷佛诺尔溶液冷敷。若继发真菌或细菌感染,选用合适的抗真菌或者抗生素软膏外用。

1587651276781-983b4406f2c81422.jpeg
图 2. 婴儿颈部皱褶间擦疹

2. 吸吮性水疱

通常表现为新生儿无炎症的皮肤上单发和完整的椭圆形水疱或者糜烂(见图 3),发生于前臂、腕部、手指、或者上唇。胎儿在宫内或新生儿强有力地吮吸可能是形成水疱的原因。无需特殊处理。

1587651464525-8979a61fb109e07d.jpeg
图 3. 新生儿的口唇吸吮性水疱

3. 摩擦性苔藓样疹

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好发于手背、前臂及肘膝部,初起为粟粒大小肤色或者淡红色丘疹(见图 4),扁平或略呈半球形,直径 1~2 mm,中央密集分布成簇或者呈轻度苔藓样变,周围有散在丘疹。一般无自觉症状,病因可能与非特异性机械刺激有关,如毛毯摩擦、玩弄泥沙。注意避免外界不良刺激,如玩沙泥;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可促进消退。

1587714338691-bbe95ee3c5bc7606.jpeg1587714431169-9f15c11094042b05.jpeg
图 4. 患儿双手背的红色粟粒大小丘疹

4. 鸡眼

易发生在成人受压的掌跖部,皮损为倒圆锥状嵌入真皮的淡黄色角质栓,豆大或者更大,境界清楚,好发于小指外侧、足跖前中部或踇指内侧。是皮肤局部长期受压或摩擦引起的角质增生性损害。行走时可顶撞样疼痛。应减少摩擦、受压,可选择外用 30% 水杨酸火棉胶等腐蚀剂、冷冻、手术切除等治疗。

1587818578857-cb1f5bb29d831c44.jpeg
图 5. 右足趾间关节伸侧淡黄色角化丘疹

5. 胼胝

好发于成人手掌、足底,为局限性黄色较厚、坚硬的角质增生性斑块(见图 6),边界不清,中央厚,边缘较薄,自觉症状不显著。是皮肤局部长期受压或摩擦引起的角质增生性损害。尽量减少手足过度受压、摩擦,有症状者可外用角质剥脱剂,如 30%~40% 水杨酸软膏、液氮冷冻、二氧化碳激光。

1587651980968-25d9707c2080b40c.jpeg
图 6. 患者足底的淡黄色质硬斑块(图片来源:皮肤性病学)

6. 黑踵

好发于青壮年,与局部受摩擦刺激有关,一侧或双侧足跟侧面或后面,皮肤角化过度,在其边缘上群集性、淡蓝黑色、褐色、黑色或紫色小斑点(见图 7),境界不清,压之不褪色,可相互融合。剥除表层鳞屑或结痂,可见皮下黑色淤血,部分患者轻微疼痛。临床不典型时,可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与黑素瘤鉴别。无需特殊治疗,去除诱因,避免剧烈摩擦。

1587652051675-205502aeea2d6542.jpeg
图 7. 患者足跟处紫黑色瘀点(图片来源: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7. 摩擦水疱

因长期摩擦而产生的水疱称摩擦性水疱。疱壁厚,紧张,不易破溃,尼氏征阴性,疱液澄清,若继发感染,疱液变浑浊,周围红晕,疼痛明显。本例患者为一中年女性,分娩时产程长,患者臀部摩擦导致臀部瘀斑、水疱(见图 8)。凝血功能、血小板正常。小水疱常能自行吸收,大疱或有疼痛时,可引流,若继发感染可外用莫匹罗星等抗生素软膏。

1587652109944-f9b7e7cfaf93fa94.jpeg
图 8. 患者双臀部瘀斑基础上的大疱

8. 尼龙刷斑状淀粉样变病

又称为摩擦性皮肤淀粉样变病,主要发生在日本,与生活习惯有关,很可能由于尼龙纤维或其他短而硬鬃毛摩擦皮肤角质层,角质形成细胞受机械性损伤造成慢性炎症,引起淀粉样物质沉积所致,并非迟发超敏。好发于四肢伸侧、上背部、腰部、肩胛等,表现为皮肤异色样、网状、斑点状或弥漫性过度色素沉着,无丘疹、结节损害,一般无自觉症状。停止尼龙物摩擦数月后,皮疹能逐渐消退。

参考文献

  1. Anil Budania,Drawstring papules in an Indian woman.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J 2020;Apr6.doi:10.1111

  2. Kumara L, Rangaraj M, Karthikeyan K.Drawstring lichen planus: a unique case of Koebnerization. Indian Dermatol Online J 2016; 7:201–2.

  3. 黄银浩等,黑踵 1 例 [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7-12-09

  4. 张学军等,皮肤性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32-132

编辑: 费杨虹虹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