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 子刊:这是哪种泡泡病?

2021-01-05 09:55 来源:丁香园 作者:唐教清
字体大小
- | +

自身免疫性疱病种类众多,有时候难以区分彼此,临床医生有时会口头上称呼为「泡泡病」。近日,来自意大利的医生 Pagliarello 等人在权威期刊 JAMA Dermatol 的「Images in Dermatology」版块刊文,报道了一则典型的皮肤病例。你知道这是什么泡泡病吗?

病例介绍

患者女,50 余岁,因大面积大疱 2 周入院。患者既往体健,否认近期感染,无长期用药史。

体格检查:躯干及四肢多发水疱和大疱,呈同心圆性扩展(图 1、2)。口腔黏膜有糜烂,眼部黏膜和生殖器黏膜未受累。

微信截图_20201227221912.png
图 1 大量融合性环状水疱,水疱充满了透明的液体

微信截图_20201227221928.png
图 2 新发水疱成串珠状排列,围绕于中央陈旧的结痂性糜烂

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其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未检测到大疱性类天疱疮的 BP180 和 BP230 抗体。

皮肤活检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病理示表皮下裂隙,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皮损旁皮肤的直接免疫荧光检测示基底膜处有 IgA 和 C3 呈线状沉积。

根据上述资料,最终诊断为线状 IgA 大疱性皮病(linear immunoglobulin-A bullous dermatosis)。

治疗上,予氨苯砜口服,100 mg/d,治疗 3 周,随后减量为 50 mg/d,连续 2 年。治疗后皮损持续缓解,疗效满意。

病例学习

线状 IgA 大疱性皮病是一种罕见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疱病,可发生于成人和儿童。

此病可分为特发性和药物性。特发性线状 IgA 大疱性皮病通常自发发生,不过可能与炎症性肠病、恶性肿瘤、感染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

药物诱发的病例约占成人线状 IgA 大疱性皮病的 37.5%,其中万古霉素最为常见。参与其发病机制的抗原有 97 kDa 和 120 kDa LAD-1,它们代表与表皮黏附有关的跨膜蛋白ⅩⅦ(BP180)片段。BP180 抗原裂解导致新表位暴露,并可由 IgA 自身抗体识别。

一些线状 IgA 大疱性皮病患者也可能有针对其他抗基底膜抗原的 IgA 抗体,包括层黏连蛋白-332 或层黏连蛋白-γ,而在一些万古霉素诱导的线状 IgA 大疱性皮病患者中,Ⅶ 型胶原似乎是靶抗原。药物可通过改变表位的构象,或将先前分离的抗原暴露于免疫系统,从而引起自身免疫反应。

临床上,线状 IgA 大疱性皮病可能呈多态性,患者可有水疱大疱性皮疹、红色斑块、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样剥脱和靶形损害。不过,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环状排列的融合性水疱,即串珠状外观,与本例患者一样。此外,口腔和眼部黏膜通常有受累,时有黏膜瘢痕。

大多数患者为慢性或复发性病程,而药物诱导的病例始于用药后 1 月以内,并在停药数周后消失,再次接触则可能复发。

报道显示,氨苯砜是一种有效治疗药物。对氨苯砜无效的患者也可长期系统性糖皮质激素。其他替代药物还有秋水仙素、四环素加烟酰胺,儿童患者可考虑氟氯西林。此外,利妥昔单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 TNF-α 抑制剂也有用于难治性患者。

「文章内容仅用于学术探讨,供医疗专业人士阅读」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费杨虹虹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