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度药疹如药物超敏综合征(DRESS)、Stevens-Johnson 综合征(SJS)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中,别嘌呤醇是最常见的诱发药物。
近期,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的 Klaewsongkram J 医生研究了采用γ干扰素(IFN-γ)酶联免疫斑点吸附法(ELISpot)筛查别嘌呤醇重症药疹患者的价值,该研究的结果发表于 Br J Dermatol,现介绍如下:
该研究采用 ELISpot 试剂盒(Mabtech,Stockholm,Sweden),将 24 例别嘌呤醇重症药疹患者和 21 例对照受试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与别嘌呤醇或别嘌呤二醇共孵育,同时加入或不加抗程序性死亡配体 1 抗体(抗-PD-L1),采用 ELISpot 法测量样本受刺激后的 IFN-γ释放细胞数。
研究表明,采用 100 μg/mL 浓度的别嘌呤二醇刺激 PMBC,尤其在加入抗 PD-L1 后,别嘌呤醇药疹患者样本中 IFN-γ释放细胞数显著多于对照组。
按照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结果,使用别嘌呤二醇加抗-PD-L1 进行刺激时,采用每 106 个 PBMC 中 16 个 IFN-γ释放细胞作为截尾值,ELISpot 法识别别嘌呤醇药疹患者的效能最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79.2% 和 95.2%)。
众所周知,别嘌呤醇重症药疹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医生和患者对开始别嘌呤醇治疗均有一定的精神压力,临床上迫切需要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段筛查潜在的重症药疹患者。
现有的筛查工具均有不同的局限性,别嘌呤醇体内激发试验本身存在诱发重症药疹的风险;人白细胞抗原(HLA)-B*58:01 筛查有助于降低 SJS/TEN 的风险,但该方法过于昂贵;皮肤斑贴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预测别嘌呤醇药疹的敏感性过低,应用价值不大。
令人沮丧的现状有望被扭转,Klaewsongkram 医生的研究提示,在使用别嘌呤二醇加抗-PD-L1 抗体刺激 PBMC 时测量 IFN-γ释放细胞数是诊断别嘌呤醇超敏反应的有用工具,在服用多种药物的患者发生重症药疹时,该技术还可用于证实是否为别嘌呤醇致病。